滨州职业学院:以节气为轴、以耕读为魂——构建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劳动实践育人新范式
发布时间:2025-07-29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华文明的时间简史,蕴藏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与耕读传家的精神血脉。近年来,滨州职业学院立足黄河三角洲农业文化基因,将节气文化、种质资源保护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系统打造“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课程链,让学生在稼穑之苦与收获之喜中读懂中国种子里的“大国重器”,在耕读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节气+劳动+文化”高职育人范式。
一、顶层设计:把节气写成课程表,把田野搬进课堂
学校将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教育写入《滨州职业学院“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列为党建品牌“创新共育,科技助农”核心指标。依托团委以及十二个二级学院等多学科力量,成立“节气耕读”教研组;整合棉花、小麦、大豆以及芒草四大滨职系列种质资源圃与黄河三角洲高技能人才培训中心资源,建成集教学、科研、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耕读实践基地;开放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实现线上预约、线下实践、过程评价、第二课堂积分置换的闭环管理。一张“课程表”把立春到冬至的物候变化转化为育人节拍,让劳动教育有了“农时”与“学时”双重坐标。
二、四季长歌:在“稼穑之苦”中体悟“粒粒皆辛苦”
“节气是写在泥土里的课表,农时是长在作物上的铃声。”为了让“节气文化+劳动教育”真正落地,学校把全年划分为“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个教学单元,对应二十四节气的物候节拍,设计梯次递进式实践课程,以下撷取四季代表性的实践堂课,以窥全豹。
春·耕——“植此青绿,薪火树传”。惊蛰一过,科技示范园土壤墒情正好。直属机关十八支部党员教师把课堂搬到田垄,讲述孙中山、冯玉祥植树故事,引导学生把一棵树苗的成活与国家“双碳”战略关联;学生在刨坑、扶苗、围堰、浇水的重复动作中,读懂“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深层寓意。
夏·耘——“芒种不忙,耘育希望”。芒种时节,小麦种质资源圃麦浪金黄。农学专家王继滨教授带领学生选株、挂牌、收割,第一次触摸蓝色、紫色特异麦粒的学生惊叹“原来种子可以如此多彩”。蔬菜地里,党员教师手把手示范茄枝打叉、整枝,让学生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汗水中体验“三夏”大忙,真正明白“种子是农业的芯片”。
秋·收——“棉延情长,摘启新章”。秋分前后,滨职棉进入吐絮盛期。师生分赴棉花种质资源圃,测绒长、称衣分、做考种;退休老党员、滨州棉花综合试验站原站长纪家华教授现场示范讲解,师生进一步了解我校农学专家在科研过程中的砥砺和艰辛,老专家一句“每一克种子都连着中国饭碗”让学生瞬间破防,同时也体验到了真正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第二课堂”。
冬·藏——“雪藏冬韵,研续根脉”。大雪节气后,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对外开放预约,农业物联网大屏实时滚动着温度、湿度与土壤墒情;荣誉墙上一幅幅泛黄的老照片,将新中国三代育种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筚路蓝缕娓娓道来;展柜里,滨职棉、滨职麦、滨职豆、芒草等种质资源被分装在透光的玻璃罐中。生物工程学院大豆育种专家王光杰教授现场开讲“大豆的前世今生”,把“攥紧中国种子”的嘱托具象为一份份可触摸的科研数据。
三、党建引领:把党旗插在试验田,把初心写在大地
滨州职业学院把主题党日、主题团日开到地头,创建“党员、团员责任田”制度:2025年春分过后,党员教师带领军士学院100余名学生鏖战三天,完成27块实验田划分、播种、包建,每位党员模范引领、每个团支部认领一块实验田,挂牌亮身份、亮承诺、亮业绩。春夏季节高温干旱,军士学院党总支成立“党员抗旱突击队”,24小时轮值灌溉,确保种质资源安全;耕地、施肥、抗旱、除草,参与实践的学生们在一次次急难险重任务中,看到党员教师的“背影”,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朴实内涵。
四、成效与展望: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两年来,学校依托二十四节气劳动实践教育,累计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三十余次,覆盖十余个二级学院,种质资源研究中心年接待师生研学1000人次,成为区域农业科普新地标。科研人员完成了一年四季“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系列传统文化实践育人活动,以实际行动为活态传承视域下农业文化育人的校园实践研究增添了考量依据,用汗水诠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研伦理。
面向未来,滨州职业学院将继续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把节气文化、种质资源、劳动教育与专业群建设深度耦合,打造“耕读中国”高职样板,让更多青年在四季轮回中读懂中国、读懂自己,在泥土与书卷之间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