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发布时间:2025-08-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0日04版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机器人技术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紧抓历史机遇,以服务深圳市“20+8”产业集群发展为导向,创新构建了全国首个工业人形机器人产教融合新范式,依托202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OBE教育理念和PBL教学法的实训课程思政建设与实践——以‘智能系统应用开发实训’课程为例”和2023年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性产业学院项目“越疆机器人产业学院”,走出了一条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的特色发展之路。
理念引领:构建“四链合一”育人新生态
中德机器人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国家《“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确立了“产教融合、育训并举、德技并修”的办学理念。
面对工业人形机器人这一新兴产业领域,学院创新提出了“四链合一”的产教融合理念:以教育链为基础,构建系统性人才培养体系;以人才链为核心,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产业链为导向,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创新链为驱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这一理念既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又彰显了服务国家战略的使命担当。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学院将具身认知理论与思政元素深度融合,构建了“感知—体验—反思—建构”四阶段课程思政育人模式。通过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业场景中感知技术应用,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工匠精神,在问题解决中增强责任担当,在项目创新中建构价值追求,实现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
路径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范式
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共建共享新机制
中德机器人学院与多家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工业人形机器人创新应用研发中心、广东省示范产业学院越疆机器人产业学院和汇川高等工程师学院。这些产业学院的建设,实现了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全方位协同。
学院依托嵌入式技术专业,联合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业互联网专业和无人机技术专业,构建了“本科+专科”协同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格局。
创新建立了教师工程实践工作站,委派专业教师集中到企业一线进行工程实践,与企业技术专家共研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师资“双向流动、互兼互聘”的良性机制。目前已有30余名教师深入企业实践,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课程思政育人水平。
课程重构融合,创新“OBE+PBL”教学模式
学院基于OBE理念,以成果为导向重构课程体系,围绕工业人形机器人技术应用需求,设计了“基础认知—专项技能—综合应用—创新实践”四级递进的课程架构。
在教学方法上,全面推行PBL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以“智能系统开发实训”课程为例,学院设计了“工业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开发”综合项目,学生在完成技术开发任务的同时,深入了解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成就,培养科技报国情怀和工匠精神。
该课程运用具身认知理论,设置了“认知感知—动手体验—问题反思—价值建构”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在真实工业场景中感受技术魅力,在协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在问题解决中增强创新意识,在成果展示中坚定文化自信。
专业融合驱动,建立多层次培养新体系
学院建立了“校内评价+企业评价+行业评价+社会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将思政素养、职业精神、创新能力等纳入评价指标,形成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
成效显著: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育人经验
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3年来,中德机器人学院围绕产业需求培养了近千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毕业生就业率稳步提升,专业对口率超过85%。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和“挑战杯”等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奖20余项。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学院与合作企业共同申报科研经费超1000万元,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5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30余个。校企合作在工业人形机器人控制系统、智能感知技术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相关技术成果在多家企业得到应用。
示范引领效应初步显现。中德机器人学院的产教融合创新实践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先后有国内外100余所兄弟院校来校考察学习。相关经验做法被《深圳特区报》、深圳新闻网等媒体报道,为全国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面向未来,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中德机器人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完善“四链合一”育人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郑洪英 夏林中 高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