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党建引领 筑牢社区教育新高地


发布时间:2025-08-15 浏览量: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5日05版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社区教育坚持党建引领,以校家社协同为核心,推动形成高水平高职专业建设与高质量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契合、过程耦合、一体融合”。学校获评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获批2项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并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把握“高职—社区”教育内涵要义

南宁职业技术大学党委坚持抓好顶层设计,驱动资源整合,奠定继续教育发展根基。

一是做好顶层设计。学校党委将社区教育纳入学校核心发展战略,2011年成立社区教育学院,更新迭代教育教学设备,为“高职—社区”教育共同体、社区教育发展奠定人力和物质基础。同时,学校党委牵头制定《社区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联动教务、学工、后勤等6个部门组建专项工作组,打破部门壁垒,形成“跨职能协同”机制,部门之间沟通交流成效大幅度提升。

二是实现供需平衡。在政府部门引导、社区需求导向下,通过学校连接政府部门与企业、社区连接居民,将教育资源供给与居民教育需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各方均能从中受益,促进学校与社区形成教育共同体,实现二者的协同并进,构建纵横交织的协同网络,激活多元主体的动能。

三是树立品牌效应。学校通过“校—区—街道”三级体系,在南宁市良庆区、青秀区、西乡塘区等城区共建12个实践基地,以“居民评单”机制直接推动课程迭代升级,形成“实践→改进→提升”闭环,形成服务社区教育的“南职方案”。近5年,社区教育培训达1.9万人次,相关成果和经验被多家权威媒体关注报道。

明确“高职—社区”教育核心内容

学校社区教育注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公益事业和社区帮扶,突出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社区服务、乡村振兴以及助残帮困等内容,侧重“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公益事业—社区服务”,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区教育、终身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一是传承非遗文化。学校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非遗进社区”行动,在南宁市相贤社区等组织居民创作漆扇、绒花及其他手工作品。开展校家社协作,打造“美在广西——青少年非遗传承课外研学活动”等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介绍推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传统工艺品与3D打印技术等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让人们感受科技赋能非遗传承保护的魅力。

二是赋能智慧助老。为了解决老年人在智能手机使用过程中面临的“想用不会用”“会用不敢用”“不会用不愿用”等问题,学校研发《智能手机适老操作指南》教材,配套微课视频22个,并在南宁市多个社区开展入户教学。同时,学校联合相关部门编写智慧助老防诈骗“十大公式”口诀和反诈情景剧,有效破解社区老人“数字鸿沟”难题,并入选教育部门优质课程。

三是助力乡村振兴。近两年,学校依托国家级别家政专业资源开展育婴、养老课程培训8000人次,为退役军人开设电商直播实训课程,培养农村电商带头人120名,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37%。同时,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团队赴南宁市上林县等地开展主题墙绘活动,将创城知识转化为乡村美育教材;依托国家级别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基地,面向社区开展培训20余场。

完善“高职—社区”教育长效机制

学校通过整体联动思维和系统平衡思维,从社区教育的整体生态优化出发,构建了“需求导向、精准服务、螺旋改进”的社区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

一是空间重构与普惠服务。坚持“政府部门指导、学校行动、企业协作、社区搭台”,整合各主体教育资源,将其纳入整个管理体系当中,并通过制度保障、机制支撑、合理规划、信息化监控、特色课程改革、资源共享等,保障社区教育常态化运行,强化管理机制的“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文化—服务社会”环环相扣、层层相连、多级递进。

二是数据驱动与精准供给。学校构建需求响应式服务生态,积极依托需求热力图,精准开发社区教育大数据平台,动态捕捉、整理分析,明确智能手机应用、健康养生、家庭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居民的重要需求。通过搭建终身学习云平台,打通学历继续教育与微认证课程,力求惠及更多市民。

三是多元协同与内生动力。为了实现从单向输送到共生共创,学校以“能人库”为平台,激活社区内生动力,组建“社区导师团”,大量吸纳企业技师、非遗传承人、大国工匠等加入其中,实现“技术输血”与“文化造血”双轨并行。学校联合政府部门、企业、家庭制定《校家社协同育人标准》,确保制度科学化、规范化。

(徐雄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