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协同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实践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0日04版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职业教育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高职院校,致力于打造立足广西、示范全国、辐射东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历经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柳汽”)等企业十年探索,通过构建阶梯式育人模式、全球化技术服务体系及多元治理生态,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协同育人创新:阶梯式进阶与资源融通
为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产业动态需求,学校分阶段实施差异化培养策略:2015—2018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产能爬坡期,校企合作率先针对产业工人短缺问题,推行国内现代学徒制,开发企业岗位培训手册及项目化课程,支撑企业提质增效,学生工学交替进入生产线实操,累计为上汽通用五菱等相关企业培养装配、质检、维保人员千余名,实现技能与岗位“零过渡”。2018—2021年,企业全面参与国际产能合作,学校为响应企业国际化布局,在印尼、老挝共建人才培养基地,联合开展国际现代学徒制的协同育人模式。紧密对接企业出海需求,与印尼、老挝、越南等国合作,分享办学机制、教学标准等。面向东盟国家推出“中文+”“英语+”“东盟国家语种+”的国际化优质课程、教材和培训资源包,并获得印尼、老挝教育部门的应用证明。2021年至今互惠共生期,聚焦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瓶颈,与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现场工程师学院,共同开展现场工程师专项培养项目,开发人才培养标准、编制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开展“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可交流”的现场工程师培养,培养近百名现场工程师,破解产业高端化阶段人才短缺难题。
技术赋能与全球服务:从“跟跑”到“并跑”
聚焦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需求,学校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基础合作期,通过精准服务助力多区域企业转型升级,构建“初级技工→骨干技师→工段长”的三级进阶培训体系,分层满足员工需求,助力企业转型升级,拓展服务广度。协同发展期,学校创新线上线下融合、国内外交替的培训形式,赋能开发覆盖19个国家的全球培训体系,开发“线上慕课+海外实训”双语课程包,创新“国内理论授课—东盟基地实操—跨国企业顶岗”三阶培训模式;同时实施“项目驱动”深化校企合作,联合攻克智能制造、新车型售后等关键技术,并将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互惠共生期,学校彻底由“跟跑”升级为“并跑”,校企依托创新驱动实现技术引领,组建面向东盟的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行业共同体,成立老挝鲁班工坊、中国—印尼新能源汽车现代工匠学院,联动印尼、老挝、越南多国企业研发成果,实现行业标准统一与成果转化;共建“五菱汽车全球定制化服务研发中心”“东风柳汽全球服务中心”“柳州FANUC机器人学院”等技术平台,提供真实项目;通过跨学科协同创新整合机电、汽车、人工智能等资源,精准对接产业高端人才需求。
组织生态创新:多元共治与互惠共生
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学校分三阶段构建互惠共生体系:在基础合作期,通过实践探索搭建平台雏形,初步形成中国—东盟产教融合联盟,依托境内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实训基地及境外合作网点开展人才培养,尚未建立系统化机制保障。协同发展期,学校正式建立资源共享与协同治理机制,将印尼职教机构、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纳入体系,构建“一体两院三中心”实体平台,实现课程、师资、标准的跨境共享。互惠共生期,深化共商理念、共育人才、共研技术、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创机制的价值体系,完善政校行企多主体协同治理架构,形成全链条互惠共生生态。
经过十年创新探索,柳州城市职业学院构建了服务中国—东盟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校行企共生体”新模式,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国际化产教融合范式。依托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框架,通过“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生态赋能”三大路径,已在印尼、老挝、越南等东盟多国分享与推广人才培养培训标准等“中国标准”67份,开展国际化培训超过2.2万人次/天,通过了来华留学生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认证。实现从跟跑产业需求到协同产业跃迁,显著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服务能力,为“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职业教育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苏敏 覃京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