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突破 体系重构 科研协作
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实体化运行提质效
发布时间:2025-08-10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5年8月10日04版
近年来,成都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成都机器人产业园共建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加快推进机器人自主化、高端化进程,打造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牵头组织“龙潭智造市州行”等供需对接交流活动,协助联合体企业成员获得市场订单3000余万元,帮助8家机器人企业落地园区,助力成都市“立园满园”行动高效推进。
体制突破:创新“三方持股+四层联动+反哺共生”产业体制机制
三方共投共建。联合体成立“园企校”三方持股的实体化运营公司,突破传统联合体运行松散的体制,组建园区、企业、学校三方合作共同体,园区占股20%、企业占股75%、学校占股5%。先后吸引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投入3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撬动企业跟投2500万元,联动百亿市区科创基金,形成“小投入、大杠杆”效应,定向支持国产机器人技术攻关。
开展四层联动。联合体构建“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协作层”四层架构,实现联动运作。决策层负责统筹战略规划与资源调配;执行层由三方持股的实体化运营机构负责,实行企业化绩效考核;监督层由第三方审计机构全程监控资金使用与合规运营;协作层聚合中试平台、行业协会等,提供产业人才服务、技术创新服务、产业链协作服务、技能培训服务四大核心服务。
实现反哺共生。运营主体以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为运营平台实现盈利。联合体设计包括经济贡献度、人才培养匹配度、产业贡献度等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开展运营绩效评估,各项收益将按股份占比进行分配,盈利的50%作为发展基金再次投入联合体,反哺联合体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体系重构:创新“一体贯通+工匠赋能+集群联动”人才培养体系
贯通培养新范式。联合体创新构建“中职—高职—本科”一体贯通的机器人专业群育人体系,以“中职夯实基础、高职强化技能、本科提升创新”为递进逻辑,精准对接机器人产业链需求。校企联合打造中高本贯通的企业“学徒班”“现场工程师班”等特色载体,配套建设“五金”,实现人才培养层次衔接、内容递进、资源共享,形成纵向贯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
工匠资源新赋能。联合体依托成都工匠学院,整合1000余名工业机器人装备制造产业工匠、企业高级工程师等优质资源,为人才培养注入实践动能。以工匠资源为纽带,校企深度合作共建39个实训基地,开发47门课程与40部教材,推动企业真实案例、前沿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实现“教随产出”,有效提升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
人才培养新实践。联合体构建“3+7”产业学院集群,三大核心产业学院覆盖机器人产业链上中下游,7个辅助产业学院延伸至细分领域,推动校企协同开展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联合体内人才就业率保持高位,80%的毕业生扎根园区及周边就业;面向成渝地区中高职院校输出建设模式,为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实践案例。
科研协作:创新“问题导向+平台支撑+产业链协同”技术研发模式
坚持问题导向。联合体聚焦机器人产业链“卡脖子”难题,定期收集园区企业技术难题,按照机器人产业链的关键零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终端应用等核心环节,形成《机器人技术攻关清单》,定期向联合体内成员发布“揭榜挂帅”需求。
强化平台支撑。联合体依托成都机器人创新中心,构建“技术创新—应用创新—场景创新”三大平台,承接产业技术问题,打通“原理创新—技术试验—工程研发—中试熟化—应用体验”完整技术研发链路,本科院校“科研实验室”负责原理研究和验证;职业院校“智能装备制造中试研发服务平台”开展研究成果的落地转化和小批量试制;园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进行规模化应用实验,完成“实验室—中试—产线”三级转化。
推进产业链协同。联合体通过链上头部企业的联动,形成“头部企业+场景”产业协同闭环,共同解决高端应用场景难突破的问题。联合体实现协同研究成果161项、专利99项、创新创业获奖20余项,落地创新孵化型企业和成果转化型项目12个,立项多项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实现原发性创新,助推产业孵化新技术、新工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展望未来,成都市机器人产教联合体将更深入推进联合体实体化运行,依托“立园满园”服务站,梳理核心产品清单、技术需求清单、人才需求清单,驱动园企校深度耦合,探索办学、育人、就业、发展“四个合作”新模式,努力形成可复制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成都范式”,支撑四川省成都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集群建设,促进国产机器人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
(王涛 陈大勇 徐健 周皇卫)